偏说潮州——所谓的“优秀旅游城市”
2008年02月20日不曾想到今年回家的困难险阻那么多,好不容易花了大价钱买了一张火车票,结果因为众所周知的恶劣天气,最终只好忍痛放弃了。正所谓“退一步海阔天空”,退了票后的我,就像刚刚从棋局中走了出来,远观严峻的形势日益发展,作为一个旁观者,享受置身度外的轻松。
于是,2月3日,我随女友回到她的家乡——潮州,也是第二次来潮州,同时也是第一次在“别人”家过年。尽管从情感上我仍很不情愿,但当时一想到一个人在广州过年的寂寞,我还是做出了这样的选择。
事实上,第一次去潮州,它那破败的街道和拥挤的交通就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。这一次,我又有了新的体会,加深了我的这种印象。
首先说说所谓的广济桥,又称湘子桥,位于潮州古城东门楼外,横跨韩江两岸,始建于南宋乾道7年(公元1171年),全长518米,是与赵州桥、洛阳桥、卢沟桥齐名的中国四大古桥之一,被誉为“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”。历经800年,这座桥饱经岁月沧桑,行人勉强可以通过。2003年10月,潮州正式启动广济桥修复的主体工程,主要对桥墩进行维修加固,并恢复明代该桥“十八梭船”的启闭式浮桥以及桥上亭台楼阁的独有风格。据估计工程投资总概算将近1亿人民币,虽说不是一个小数目,但不知何故,这座大桥的修复工程一直拖拖拉拉,直到去年6月才“基本竣工”。对比一下竣工后的湘子桥面貌,实在想象不出来,这样的一座桥竟然花了这么多钱来修缮。尤其令人感到郁闷的是,耗费财政巨资修缮的大桥堂而皇之成了所谓的“名胜古迹”,到桥上走一遭,门票竟然高达60元,潮州市民也概不例外。
这是修复之前的破破烂烂的湘子桥,对面就是韩山,也叫笔架山 图片作者:李晓佳 摄于2005年3月
这是修复之后的 我自己不久前拍摄的
女友家就在湘子桥旁,她以前还经常走湘子桥到市区。现在古桥修复后,只好绕行很远到经过韩江大桥。韩江大桥长年处于超负荷状态,自湘子桥维修封闭后,车流更是急剧上升。年三十、初二穿三我走了几遭,400多米的大桥车流人流全部交汇在了一起,进退维艰。我不禁在想,如果湘子桥也能通过那该多好啊。可惜啊,城市面子比民生问题还要重要。据说,由于目前这种现状,新建一座潮州大桥的方案才摆上桌面。
要想出门逛街,乘坐交通工具都是一个大问题。据说也能看到的士,但我仅仅见过三次。电动三轮车和摩托车的师傅乱收费,过一座桥10-15元不等。如果想便宜的话,只能乘坐公交车了。所谓的公交车都是一些私人小中巴,价格便宜,1-2元即可,通常人满为患,好不容易挤进去,连个放脚的地方都没有,要想站直了都比较困难。售票员的素质也极度恶劣,在车里一边与司机抽烟聊天,脏话连篇令人乍舌。无意中瞅见桥头的宣传贴——“潮州——中国优秀旅游城市”,心中疑惑这个评选是怎么造出来的。
潮汕菜为中华美食的一个地方特色,例如砂锅粥、牛肉丸等(我所知的就是这些)。但是大街小巷上,潮汕风味的餐馆小店并不多见。女友说因为潮州人一般在家里吃饭,在外就餐比较少。如果是外来旅客呢,这一点恐怕也很难适应。我就是如此,在她家的几天,虽然受到了特别款待,但是口味一点都不习惯,又不能方便外出游玩,实在郁闷,只好饿着肚子没事呼呼大睡,每天都盼着回到广州的日子。
古时广东潮州居东南一隅,地属百越,省尾国角,瘴疬甚重,虎豹鳄象等猛兽横行, 少数民族极其骠悍。许多官员被贬至此,韩愈便是其中之一。韩愈在此做了不足一年刺史的一段机缘,经常被当地人津津乐道,不仅为他建造了韩文公祠,甚至连潮州山水也改姓“韩江”、“韩山”、“韩木”。刺史,在唐朝实在是个极小的官,也就相当于七品县令而已,何况韩愈是被贬官至潮州,如果仅因为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似乎不必如此规格。
虽然受到了韩愈“庇佑”,潮州的经济发展却一直小步慢走,远远跟不上兄弟城市汕头。无怪乎,我看到的是一处处拥挤的交通、低矮的民房、小巷子里张贴得满满的性病广告。我并不是打算刻意贬低潮州,只能说潮州令我很失望,再也不想去那里了。
分类:生活日志 | 标签: 历史人物 | 查看:684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