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所不知道的建陵

2007年02月28日

很多人听说过昭陵,因为那是创造了“贞观之治”的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。距昭陵约10里路,有一座寂寞的大山,同样葬着一位皇帝,却少有人知道。它就是建陵,也是我的出生之地。小时候,听老人讲过它的一段故事,也曾无数次在那里玩过,见过遗留在山上的石人石马。今天,偶然找到一份完整的资料,使我对它有了更详细的认识。

李亨(公元711-762年),唐玄宗第三子,母杨皇后。始封陕王,名嗣升,后徙封忠王,初改名为俊,后改名为王璵。开元二十六年(738年)皇太子李瑛罪贬废死,其被立为皇太子。天宝三年(744年)改名为亨。安史之乱时,唐玄宗西逃四川,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,尊玄宗为太上皇,时年46岁,在位7年(公元756-761年),受惊死,葬建陵。年号至德、乾元、上元、宝应。

唐肃宗建陵,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北12公里的石马岭之上,海拔783米,东与九嵕山之昭陵遥相对峙,西与梁山之乾陵隔川遥望。

天宝十四年(755年)安史之乱暴发,李亨仓惶随唐玄宗逃往四川,途经马嵬驿发生兵变,与其父分道扬镳,带一部分人马逃到陇右(今甘肃、宁夏),756年的7月,他在灵武(今宁夏灵武南)称帝,并很快组织起了自己的中枢机构。在位期间启用李光弼、郭子仪,并借回纥兵,镇压了安史之乱。返回长安后,又重用宦官,委以军权,致使宦官势力进一步扩大。宝应元年(762年)宦官李辅国、程元振屠杀宫廷,拥立太子李豫为帝,李亨忧惊而死,在位7年,终年52岁,葬建陵。

建陵因山为陵,陵区周围20公里。陵墓现已非原貌,屡遭破坏,但陵园四角阙址尚在,东南与西南角阙址间距1050米,东北与西北角阙址间距879米,东南与东北角阙址间距1524米、西南与西北角阙址间距1373米,东神门在东神墙偏南处,北神门在北神墙偏西处。陵园东南角阙高2.5米、底径12米;西南角阙高3.5米、底径12米;东北角阙高3米、底径12.5米;西北角阙高3米、底径14米、宽12米。

南神门北为献殿遗址,范围东西50、南北50米。《长安志》卷十六载,建陵下宫去陵五里。在陵园西南2200米有一处长110米、宽70米的建筑遗址,疑为下宫遗址。

陵园内原有石刻数处,4门有石狮各1对,朱雀门外有石人10对、石马5对、鸵鸟1对、翼马1对、华表1对,玄武门外有石马3对。由于千余年水土流失,陵区内横贯南北两条大沟,整个陵区的遗迹破坏较大。今陵园内残存石刻有石门狮8只,每只石狮高1.50米、宽0.90米。石狮雕刻极为精细,肌肉强劲。

神道石刻组合与泰陵同,东西列间距160米。华表位于乳台阙址北95米。华表高5.5米(石座埋人土中,未计算在内)。华表上已不存在桥陵华表的石座上所雕十二瓣覆莲环座,而代之以微凸圆盘环座;建陵华表上部的仰覆莲之间的莲珠也变得较小。

翼马位于石望柱北28米。翼马身长2.40米、身高2.45米,形制与泰陵的基本相同,唯其翼翅的三长翎尾端卷云纹更为突出,翼马身驱变得较小。其雕刻之精致在诸唐陵中最为突出

鸵鸟位于翼马北32米,鸵鸟身高1.19米、身长1.40米。形制同泰陵,头颈弯曲折於翅外中部,其毛羽清晰,犹如鳞状,头较大,眼突出,尾发达。

石马位于鸵鸟北32米,每对石马南北间距30米。石马身长1.90米、身高1.80米。形制基本同泰陵,唯其于颈下系一圆球状铃,这在唐陵的石刻中是罕见的。每马前左方各有牵马石人一个,均系武士装束。现均已残。

石人位于石马北32米,每对石人南北间距30米。石人身高2.5米。形制同泰陵。

从建陵的石刻风格来看,普遍较以前唐诸陵体型略小,制造也较粗疏,与陵墓的比例也不相称,反映了“安史之乱”后的唐朝经济由盛而衰的状况。

据《旧唐书·郭子议传》载:郭子仪“薨,时年八十五,德宗闻之,震悼,废朝五日……陪葬建陵,……旧令一品坟高丈八,而诏特加十尺。”该墓在陵西南2公里的坡阳村,墓前有清毕沅书的郭子仪墓石碑。今墓已夷为平地。

原文网址:http://unn.people.com.cn/GB/channel346/349/1413/1418/200012/05/15019.html

 

分类:网络文摘 | 标签: 历史 | 查看:2851
过年了,回家了策划是怎样炼成的?

发表评论: